学子之家 職場講座

2024-03-22 - 2024-05-23 | 7:30 pm - 12:00 am

2024年3月22日:

现场錄音: http://files.hkmbc.org/events/20240322(做独一无二的自己)WIC職場講座.mp3

嘉宾分享ppt I: http://files.hkmbc.org/events/20240322(做独一无二的自己)WIC職場講座.pdf

嘉宾分享ppt II: http://files.hkmbc.org/events/20240322(做独一无二的自己)WIC職場講座II.pdf

加入《学子之家》的方法,请添加我们的Wechat ID:xuezizhijia2018, 关注更多活动。

讲座目的是帮助在香港读书的内地大学生在这个内卷的时代,找到可以发挥自身特长的工作,将Job转化成Career, 将Career转化成Calling.

来自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城市大学、中文大学、树仁大学、科技大学的33位学位参加了讲座,听完后,大家反响热烈,感恩老师们充满干货的真挚分享,精彩内容可以收听讲座的录音。

讲座分享嘉宾介绍

Tina

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国际新闻研究生院,曾在香港《信报》、《大公报》等媒体任资深财经记者。现就职于保诚保险公司十年,任分行经理。

Roy

南京大学本科,伊利諾伊大學金融工程硕博。曾任职于美国最大电力公司Exelon,在其能源交易部门进行基本面和量化分析。之后加入国际金融产品做市商、自营交易公司JS,任职分析师、交易员,进行能源产品的基本面分析和交易策略研发管理。

Liya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曾任职于大型地产公司HR,现于投行任职人力资源副总裁。

Michelle

先後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大學及紐約大學。職業生涯的絕大部分時間是作律師,曾在內地及紐約的律師事務所任職,後加入一間總部在美國的跨國公司做公司法務,離開該公司前任副總裁及副總法律顧問,負責公司在亞太區的法律事務。今年2月轉換職業賽道,轉任一間總部在美國的跨國科技公司大中華區公共政策及政府事務總經理。

嘉宾主要观点总结

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 借助比如MBIT測試工具,結合身邊的人的反饋,找到自己的獨特性,并且用動態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特點。

  • 不必將自己局限於某個崗位,每個行業都可以找到和自己性格的結合點。

  • 找到自己的“心流”時刻,所進行的事情可能是自己更擅長和喜好的,可以作爲匹配崗位的篩選參考。

求職心態:

  • 人生不是綫性發展的,成功不等同於幸福,走的每一步都算數;

  • 察覺自己身上被貼上的標簽,學習成爲“唯一”而不是一味爭取“第一”

香港職場環境:

  • 語言:遇到挑戰不用害怕,粵語和英語都是可以在工作環境中習得的;

  • 同事:上下班的界限感會比較強,一般社交圈會區分開來;

  • 環境:相對更公平,機會很多,重點是找到自己獨特的閃光點

職業轉換:

  • 留意過往工作中可以遷移的技能點和經驗,連點成綫

  • 初心是錨,關鍵是找到内在的幸福力和可以帶來内心永恆平安的力量

Linkedin的使用

  • 完善檔案:基礎信息需要有,項目介紹等不用很詳細,但是需要把關鍵詞(比如上過的課程、核心的技能)都列上,便於他人(公司、獵頭)搜索到你;

  • 申請好友:設置專業的頭像和先加共同好友申請,可以提高好友申請被通過的概率;

  • 社交應用:外向的同學可以直接networking在站内約coffee chat、電話、微信、内推;内向的同學可以通過瀏覽搜集信息,瞭解公司的人員構成,雇員的背景、核心技能、業務方向是什麽。

找工作的建議

  • 通過LinkedIn等取得聯係方式,建立職場核心關係網,並關注關係網的工作變動。一般人3-5年會跳槽,對方跳槽的時候是最佳的聯係時點,可以搜集對前公司和新公司的很多關鍵信息;保持跟核心網絡的鏈接:一般一年有一兩次cold call就好;

  • 有選擇的使用獵頭(需要篩選少量可靠的);

  • 每一兩年更新一次簡歷並投一次外面的機會,瞭解市場需要的skill set,避免一直在舒適圈。

職業發展的建議

  • 通過工作接觸不同職能的同事瞭解自己的興趣和職業發展的可能,認識自己,發現自己enjoy的事情是什麽;

  • 可以通過先嘗試交叉項目(比如金融的風控,會和前臺和後臺都有合作),探索不同的方向,試錯成本比較低;

  • 嘗試解鎖不同的技能(back office->front office; quantitative->qualitative; analyst->trader, IC-> manager; corporate->commercial)

金融HR如何看candidate

  • 對工作的認知分爲三個階段:Job(爲了維持生計);career(爲了工資和晉升);calling(有passion,認可工作帶來的value);公司最希望看到有calling的candidate,也會投入資源培養這些同學;應届生呈現的passion是最重要的bargaining power;

  • HR會在panel interview中觀察candidate的表達能力、teamwork、是否aggressive,只要不是不説話,HR可以通過很多細節和表達看到個人的特質,内向的同學也不用太擔心“表現時間”不夠長,要相信HR的專業性;面試中觀察candidate對公司、崗位的瞭解程度和職業規劃考察candidate是否有calling和passion;

  • Calling的識別和value system的培養需要通過環境輸入(比如同事、前輩),是階段性的,在職場初期,平臺帶來的文化影響一定會大於薪資帶來的價值。

Q&A

工作是選大平臺還是小平臺?

如果沒有選擇,就先上岸,騎驢找馬也可以。此外,社會的周期性很强,今天的冷門行業可能會成爲後面的熱門行業。在每個行業做到前20%就可以活下去,做到前10%就可以過得比較不錯,只要好好幹,都會有收穫。

如何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麽?

我們會通過禱告尋求。不要怕折騰,多嘗試,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calling;年齡不是限制。很多能力比如跟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是可以鍛煉的。

HR怎麽看簡歷?

一般會先看學校(是否是target school),然後看項目背景,看是否有同類型的實習背景;如果四段經歷的行業都很jumpy,會認爲不是很知道自己想要什麽;如果都是一直在一個行業,會認爲要麽很熱愛,要麽是找不到別的崗位;所以特別是MT項目會prefer簡歷上會有一個實習upgrade的呈現。

如何看待現在的經濟形式對工作的影響?

金融危機從長期來看是短暫的,活下來就贏了,熬過了寒冬就有希望。可以避免過分關注外部環境,先在已有崗位培養核心能力,至少積纍一到兩年;如果已有的工作和心儀的工作差距比較大,可以充分利用下班時間narrow gap,不必害羞,利用好已有的資源(校園、機構等),主動尋求幫助。

爲什麽選擇在香港開啓職場之路?

不同城市有特定行業的基因,可以做為選擇城市的一個標準;香港裏大陸比較近,可以用中文交流,也有國際化視野;比較work life balance;工作環境相對包容,不同性別、性格的人都有發展的可能性;相對喜歡培養專才。

Public policy的市場需求?

每個公司的public policy都不同;該專業畢業也會有很多工作機會。

PEcareer path

一般是IB出身,然後去PE;少部分會通過管培項目直接進入頭部PE。

法律和經濟的交叉崗位?

1)很多基金需要有法律顧問,可以往這個方向考慮;2)或者先在金融的方面做積纍,part-time讀law;3)或者去沒有專業背景限制的地區讀書;每條路都是可以的,不分對錯,想清楚現在想要什麽就去做。

HKM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