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典的傷疤

Yolanda

2023520號,一個有愛的日子,我和先生迎來了耶和華所賜的產業——Elliot。在經歷了漫長的24小時生產都不能順產後,醫生建議我們剖腹產。在先生同意後,我很快就被推入了手術室,因為長時間的生產過程,體力嚴重不支,加上麻醉的作用讓我渾身陰涼刺骨、不住發抖,需要兩個男麻醉醫師按住我才能手術。很快,神智不清的我聽到了Elliot的第一聲啼哭,外婆形容的很貼切,像鴨子叫一樣。兩個醫生繼續邊聊天、邊縫合傷口,護士那邊傳來聲音說4.04kg,有低感染風險,要送去新生兒病房看兒科醫生。我因為還在手術中,只匆匆看到了護士遞過來寶寶的屁股,甚至沒有看到寶寶的長相,就繼續手術。Elliot也被送出了手術室。 

剖腹產手術後,我被送到產後病房,寶寶繼續在新生兒病房。我所在的公立醫院的產後病房是24小時不關的強照明燈和不停歇的嬰兒和媽媽啼哭。我想應該很多人和我一樣是第一次做媽媽,也手足無措吧。我因為寶寶不在身邊,加上分外的勞累,非常想睡一覺。可是,腦海中卻是各樣的畫面,我的先生和家人在哪里,他們知道寶寶有感染風險嗎?寶寶都好嗎?在疼痛、吵鬧、孤單的病房中,我不住禱告。深知道只有神不被空間和醫院規定限制,祂必用慈愛恩典陪著我。這是我第一天做媽媽。 

術後第二天,先生和媽媽來探訪我,他們也沒有見到寶寶,只看到一個護士推著嬰兒一閃而過。因為對醫院不熟悉,先生打聽了一番後,知道可以去探訪寶寶。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耶和華恩賜的產業。我因為有過一次流產經歷,分外知道產業的寶貴。在面對我的Elliot時,卻發現小小的他身上有好幾處大大的針管。那個時刻,明白了一個母親心碎的感覺。看著這個小小的生命,只有禱告能托住我,安慰我。

感謝神,術後三天醫生打開傷口上的紗布看了傷口後,讓我回家了。終於能有一個安靜的環境睡一覺了。但寶寶因為還有感染風險,需要繼續留院,具體出院時間不確定,要等醫生確定寶寶安全了才可以。回到家後,有媽媽的悉心照顧,我感覺很開心。但是傷口還是很痛。按照醫生的建議,先生定期帶我去健康院清洗傷口。術後一周,收到醫生電話,寶寶可以回家了。我們都分外開心,覺得生產的過程總算結束了,可以一家人在一起了。可是,我的傷口非常疼,最大劑量的止疼藥也壓不住,吃喝拉撒完全不能自理。忍到術後第10天去健康院拆線時,護士卻讓我們回家,說拆不了。回到家後,先生照顧我起床去衛生間時,傷口分外疼痛,發現有膿液流出來。掙扎一番後叫了救護車再次回到醫院,等待十幾個小時後看到醫生,診斷是傷口感染了,需要住院治療。我再次和寶寶分開了。而且這次長達半個月。 

傷口感染幅度太大,醫生當晚就切開了全部的傷口,儘量剪走了已經感染腐爛的血肉組織。醫生說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治好,也不知道原因。後來有senior的醫生說可能是手術過程中的問題,要和醫院反應。而我,對誰的責任和原因已經完全不在意了,我只想趕緊離開醫院,回到寶寶的身邊,可以看到他。因為每天腹部頂著巨大開裂的傷口,只能完全平躺在病床上,每天最盼望探訪時間,先生來探望我時,可以給我清洗一下身體,為我禱告和鼓勵,和我分享他聽了什麼講道。盼著我媽媽每天發來一些寶寶的照片和小視頻。回想那段時間,傷口的肉體組織每天2次無麻醉在手術臺操作,2次清洗、因長期臥床長出巨大的褥瘡,強忍著疼痛堅持躺臥,實在受不了的時候,拼命禱告神可以保守自己側躺一會而不影響撐開的傷口。絕望的時候,每日每夜以淚洗面,甚至開始向神求死以求解脫身體的疼痛。我先生無數次拉著我的手禱告,我媽媽在電話中為我禱告、鼓勵我,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是我做媽媽的第一個月。

 

2023年7月12號,漫長的傷口感染總算告一段落了。醫生說我重新縫合的傷口可以拆線了。我終於可以回家了。漫漫的產後恢復一直到今日,咳嗽時感染的傷口還是疼。在這個過程中,我是真的小信、軟弱、普通,常常想放棄,常常想自己的生命是多麼渺小,不值一提。可終究,神的慈愛在無數的禱告中,在親人的陪伴下,彰顯了神的醫治。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熄滅。這是我做媽媽的第二個月。 

2024年7月20號,Joycie姊妹邀請我寫稿時,Elliot已經是14個月的大寶寶了。聖經上說“婦人生產的時候就憂愁,因為她的時候到了;既生了孩子,就不再記念那苦楚,因為歡喜世上生了一個人。”(約16:21)。生命如此奇妙,每天看到Elliot,單單是看到這樣可愛鮮活的生命,我都分外的歡喜、感謝我的神,沒有比這個更美好的產業了。成為媽媽的第一步,我走的很曲折。我起初的幾個月有邊緣產後抑鬱,我好羡慕那些可以順利生產的媽媽。每天看到自己身上巨大醜陋的傷疤,我也會自憐。在一天靈修時,靈命日糧講到傷疤的故事
,我非常感動,再次面對那巨大的傷疤,我真的體會到,我的傷疤更是神施行醫治、恩典的記號。祂的愛使這樣膽怯怕疼的我,變得勇敢了一些。

Today the scar crawls like a caterpillar across my belly, telling the story of both wounding and healing.

 

 

HKM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