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安
在中國神學研究院埋頭苦讀的兩年,我鮮少回上水堂,也與眾多弟兄姊妹鮮少聯繫。不過,有些相熟絡的家長,間中偶爾還是會了解下彼此的近況。與這些家庭的連結,給我提供了一線踐行的視角,引發我思考,也想與大家一起探討孩童靈命培育的基地、大本營到底在哪裡?

我在上水堂參與兒童事工時,曾經把Children Church的圖片張貼在辦公室的門上,以示自我激勵;也曾經嘗試推動「家庭祭壇」的建立,幾年下來,我環顧四周,發現兒童靈命培育的基地彷彿真不是在教會,一周一次的兒童主日學,能做的很是有限。藉著我在輔導課程實踐中運用的BPSS,想與大家先自行診斷一下,好似老中醫的望聞問切一般,先來自行把脈,再一起尋求療愈之法。
B-Biological生理方面,上水堂的孩子們都是健康、活潑、可愛的。作為前浪的父母自然不會讓後浪輸在起跑綫上,在各種課業學習、才藝素養、特長發展上投入時間、資本都是高的。自然的,家長對兒童主日學,要麼是沒有什麼要求,要麼對孩子的心靈關懷、靈性成長,完全寄託於兒童主日學。孩子們的精彩學校生活,外加各種趣味補習,已經沒有空間進補下「每日靈糧」了。不只是孩子,連奔於生計的家長們可能也沒有了屬靈胃口。所以實際情況是:日常中能一家人一起在家唱詩歌讚美、與孩子一起讀經、禱告,帶領孩子靈修的比例並不高。
P-Psychological心理層面,特別是中國內地背景的父母,難以脫離傳統文化的影響:孝道、禮讓、仁義、忠信、矜持、忍讓……若是按著現在世界衛生組織精神健康的標準,原生家庭塑造了大批情感壓抑、思想扭曲、認知偏執的受害者。當我們按著慣性去教導孩子時,會常常發現我們厭煩的父母的影子悄然出現在我們身上,毫無防備的複製了長輩們的教子之法。
S-Social社會環境,我們所處的環境是令人堪憂的,看看今年奧運會的開幕式就讓全球震驚。我們對孩子的保護是防不勝防的,他們總會暴露在爆炸的網絡訊息、氾濫的自由媒體播報、過度膨脹的所謂自由、荒謬至極的所謂多元共榮……所謂的科技、發明、研究,正在消耗、侵蝕著稚嫩的心靈,孩子們的處境更艱難。
S-Spiritual 靈性情況。我們成長過程中,可能會有些靈異的經驗,如民間的儀式,家族迷信的傳承,鄉土的習俗等。我們自己的靈性基礎如此惡劣,一方面需要重塑自己的屬靈根基,另一方面又要建立孩子的靈命成長,我們自然會有些忽略或不知所措。但孩子自然的靈性相對大人是清潔點、與神的連接受干擾少、更直接些。
綜上所述,孩童的自然人、心理健康、社會環境、靈命情況,都是欠佳的。那孩子的靈命根基如何建造呢?記得有位爸爸與我分享過他們家庭祭壇的小視頻,看到孩子們自由敬拜的投入與歡樂,隔著屏幕都能深深感受到溫馨、喜樂、平安、滿足。無疑這也是最好的「家庭作業」。記得疫情期間,綫上禱告會時一孩童常與媽媽一起參加,前不久剛剛見證了她的受洗,她個人也開始坐在大堂與大人一起參與崇拜、聽講道,且家長鼓勵她參與教會些許活動的幫忙,學習如何服事。我很驚嘆這個跨境學童靈命的成長,其實她能來教會的時間並不多,特別是疫情的幾年。我問家長孩子靈命成長的秘訣,媽媽說,她自己小時候受外婆影響很大,外婆很愛主。姊妹不知不覺中也在用外婆帶自己的方式教養自己的孩子,如姊妹以家庭為重,以給女兒擇校為例,他們看重的是離家近、方便,所以他們家沒有深入九龍去找名校,也沒有搬遷至香港居住,他們認為哪個學校都有好學生,他們對孩子的期望不是只有學習。所以這個少年人是快樂的:她會主動作家務—很快樂;她練琴很快樂—輕鬆地過了八級且評委給予優秀的肯定;她很有主見、知道自己要什麼—她在快樂成長、成為她自己。我和姊妹都很感恩,原來祖母給她的屬靈影響,也在恩澤她的女兒。因著姊妹有對的核心價值觀、眼光,她的孩子沒有成為試驗品,她也沒有被捲進擇校、補習、才藝等陪娃的漩渦與焦灼,享受著陪女兒慢慢長大。唯一不放鬆的是與女兒一起讀經、禱告、談心分享,這是母女倆從疫情到現在一直保持的家課,五年來,甚是甜美。一位姊妹也分享,她在心情低谷時,她幼小的兒子說,媽媽我們要向主耶穌禱告,求主耶穌幫助你,姊妹非常震驚和感動,姊妹也是因著兒子喜歡來教會,常常被鼓勵、推動她回教會崇拜。孩子的屬靈生命常常鼓勵我們,帶給我們盼望,也讓我們反思孩子屬靈培訓的路徑該如何鋪設呢?
首先,從聖經看上帝對父母的召命。
申命記六4-9是猶太人的民族族訓Sheme,強調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與兒女談論神的話,又要將神的話視覺化地呈現在生活中,教導孩子學習一生都愛耶和華。父親是一家之主,需要給孩子提供靈命發展的指引。所以,家庭的功能如同教會,只是牧養的對象變成兒童和婦女。以弗所書六1-4稱為新約中的家庭法則Family Code, 父母透過教導來建立孩子對神的敬畏之心,同時,孩子也要在主裏順服父母。神的吩咐成為信徒家庭全家人的降服點。家庭成為建立信仰傳承、學習敬拜、禱告的靈性場所。從舊約到新約,靈性培育的範式都沒有從父母的責任轉移。提摩太•保羅•瓊斯指出,「培育孩子成為神的跟隨者的第一責任,從來都不在於聖殿、會堂或者專業傳道人身上,這責任乃在家庭本身」。家庭為門徒訓練提供了基本的場景,而父母則是子女的第一位門徒訓練的導師。
其次,從教會歷史看家庭教育。
在教會歷史中,「家庭門訓」的概念最初出現於《十二使徒遺訓》和《巴拿馬書信》,這兩份文獻向父母提出了相同的命令:「你們要培訓你們的子女自小就敬畏上帝」。馬丁路德認為家庭要活出「在地如在天的國度earthly kingdom」,而「家庭必須推展福音。父母是家庭的牧師,他們在上帝面前宣誓的職責是把福音傳給全家人」。他肯定了養育孩子的價值,認為這是父母在世最崇高和最珍貴的使命,因為這使命涉及拯救靈魂。18世紀的美國神學家約拿單•愛德華茲訓誨父母「家庭教育和秩序是人獲取上帝恩典的主要途徑。如果這途徑失敗了,所有其它途徑都會被證實為無效」。他和查理斯•司佈真共同提倡實踐定期的家庭崇拜family devotion,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其靈命狀況的關注。18世界末工業革命影響下的「主日學運動」不僅解決了當時的社會問題,推動了政府關注兒童教育的普及,漸漸教育模式也由非正規的家庭教育轉移為以學校和教會為主導的正規教育。受工業革命的影響,家庭責任和教會事工分工化的現象也呈現出來。香港雙職父母將家庭責任分工處理也類似,家務由外傭承擔,督促孩子學業由補習社分擔,孩子靈命培育交託給教會。
最後,探討「以家庭為本」與「教會」結合兒童靈命塑造的重要性。
猶太人的歷史示範了家庭信仰傳承的重要。1948年的奇跡復國,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按著Shema的吩咐,以家庭作為培育靈命的基地。所以,聖殿被毀、會堂散落、動蕩中卻沒有滅盡他們對上帝的敬畏。這是否啟發我們如何培育孩子的靈命成長呢?香港也處在巨大的變化中,不止是大家疫情下的經歷,還有社會因素、政策影響,我們是否要提倡以建立教學相長的敬虔父母為首要使命,一個穩定的,不會關閉、暫停的兒童靈命培育基地—以家庭為本呢?當然我們也要反思教會的宣講、教導及兒童主日學如何可以與家長配搭,更多的給予資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