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伴中成長 【需要加照片】

羅婷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很快就過去了。轉眼到了2024年,女兒將滿20歲,已經是一個大學二年級的學生。近20年來,在陪伴女兒的過程中,起起伏伏,有高峰,有低谷,還有慢慢走出低谷的坎坷之路。

記得女兒進入青春期時,臉上一下子長滿了青春痘。而伴隨著這一變化,一個可愛乖巧的女孩,突然變成了講話咄咄逼人的少女。內外巨變的女兒,讓我措手不及。在經過無數次的爭吵和衝突後,我感到無助和失落,同時心裡面經常有個聲音控告我:我是個失敗的媽媽。就這樣,我在流淚谷徘徊了三年,身心疲憊,同時也給女兒的心靈造成一定的傷害。

感謝神對我的憐憫,祂看到我的軟弱、無助和傷痛,藉著哥林多後書12章9節告訴我:「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2019年3月,有姐妹邀請我去深圳,參加為期3天的6A講師培訓營。同年8月,我又被姐妹們邀請,作為講師參加了6A課程的第一次講課。通過服事,我慢慢意識到,我原來希望有的是一個完美的女兒,對女兒的愛其實是有條件的。6A的第一個A就是「接納」,當我講授了這一課後,明白了「接納」就是像神愛我們一樣,無條件地愛,去愛一個不完美、但卻是獨一無二的孩子。

從2019年女兒去美國讀高中到她上大學,5年間我堅持6A課程的服事,每次講課都會被提醒,見到女兒時就找機會實際操練。2022年7月,我和女兒從美國回香港過暑假,當時需要在酒店隔離7天。隔離中,我每天都盼著開飯的時刻:一來,可以和女兒一起享受美食;二來,藉著吃飯時間可以和她溝通。因著這7天的時間,她跟我分享了過去在學校照的相片、她的最新朋友圈,告訴我她對自己及爸爸媽媽個性的分析,還耐心地給我解釋她寫的詩……每一次分享的都是零碎的事情,就像拼圖中的一小塊,但隨著時間一點點累積,那個熟悉的完整的女兒形象再次回到了我身邊、我心裡。7天來,我也學會了享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時光。我深深體會到,原來陪伴孩子,既可以是動態的形式,也可以是靜態的形式。有天早上,我突然聽到一陣笑聲,回頭一看,原來是夢中的女兒在笑。我感受到了她在隔離生活中的放鬆——也許,這就是隔離中的祝福。

由於以巴戰爭,今年全美大學興起了一股遊行潮,女兒的大學也不例外。4月下旬,當我們看到新聞報導,學校有40多名學生被抓,很擔心女兒學校的環境。視頻通話時,在反覆叮嚀女兒不能違反校規時,突然有聲音提醒我——我們已習慣性地經常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卻往往忽視了孩子的感受。當時我正在準備6A課程的「讚賞」一課,於是當即用「讚賞」的3個步驟和女兒交流:首先,問女兒關於學校發生的事情,她感受如何?想不想和我們通話?於是她和我們分享了警察和學生發生衝突的事件、她的看法和想法,並安慰我們不用擔心,她不在與學校及警方發生衝突的學生中間。和女兒通話結束後,我心中充滿了感恩,因為我們不僅讚賞了她既有同情心,又慎重、謹慎的品格,更重要的是,我們利用這個機會向她表達了對她永遠無條件的愛。

從2019年到如今,通過宣講6A課程,我一邊服事(學習),一邊和女兒相處時操練(實習),在不斷學習和實習的過程中慢慢成長。雖然有時和女兒難免還會發生衝突,但是我相信,因著神的愛和恩典,前方等待我們的會是更多個從神而來的充滿喜樂平安的春、夏、秋、冬。

         (2024年秋於美國新澤西)

HKM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