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耶穌

文/石岩

轉眼間,我在上水堂擔任傳道已半年。回顧來香港的這些年,我經歷了從移居初期的掙扎到尋找呼召的旅程,其中耶穌在革尼撒勒湖邊呼召彼得的故事深深觸動我。這不僅是一個神蹟記載,更是一段關於順服、轉變與呼召的見證。彼得的經歷成為他的轉捩點,也與我的生命產生共鳴——神透過這段經文,引導我走上全時間事奉的道路。

故事的開始是在革尼撒勒的湖邊,很多人想聽耶穌講道,但由於人數太多,耶穌就借用了西門彼得的船,從船上向眾人講話。革尼撒勒湖是哪裡?我們可能更熟悉的,是它的另外一個稱呼——加利利海,這是彼得和他的同伴們在還沒有跟隨耶穌之前,經常打魚的一個地方。

故事繼續發展,當耶穌講完道,就讓西門彼得把船開到水深之處去打魚,彼得的反應是「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甚麼。」首先彼得這裡稱呼耶穌為「夫子」,這個詞在當時一般泛指有權柄的人,這個稱呼我們可以留意,因為之後會發生變化。其次彼得說他們整夜打魚,都沒有什麼收穫。

彼得是一個有經驗的漁夫,至少他認為自己應該比一個木匠更懂打魚這件事,他知道夜晚才是打魚的好時間,所以他整夜勞力都沒有打到什麼魚,現在去下網打魚豈不就是白費功夫嗎?但即使如此,彼得還是選擇順服了耶穌的話,「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之後的結果我們就很熟悉了,彼得不但下網打到了魚,而且是非常多的魚,多到連漁網都差點破掉,多到他自己的船裝不下,需要叫來同伴的船幫忙。最後這些魚裝滿了兩隻船,並且即使分到兩隻船來裝,魚還是太多,甚至船要沉下去。(路五7)

可以想像,這可能是彼得做漁夫以來,收穫最多的一次。來到這裡,差不多到了故事的結尾,但也是故事最高潮的時刻,彼得馬上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這個經歷讓彼得對耶穌有了全新的認識,因為按照舊約的一些記載,只有當人與神相遇的時候,才會有這樣的反應,比如亞伯拉罕、約伯、以賽亞與神相遇時都曾有類似的回應。所以,彼得的這個回應說明他已經對面前這位耶穌有了完全不同的認識,他對耶穌的稱呼也從「夫子」,變成了「主」。彼得和他的同伴,包括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最後就一同跟隨了耶穌,而且經文寫明是「就撇下了所有的,跟隨從了耶穌。」這就是耶穌呼召彼得和幾位門徒的故事。 

這個故事和我有什麼關係呢?我在2019年的時候和太太決定移居香港,初來香港的階段我們經歷很多困難和挑戰。大的方面有社運和疫情,尤其是在我剛來不久之後就開始的社運,讓我懷疑自己來港是否是正確的選擇,帶給我的掙扎,也讓我幾次都想離開這裡。

其次也有我們家庭的轉變,寶寶的出生讓我們面臨很多挑戰,很多事情都要重新適應,我們的夫妻關係、家庭關係也都經歷很多新的考驗。正是在這麽多困難的重疊之下,讓初來香港的那段日子變得異常艱難。

感恩有牧者、教會弟兄姊妹的陪伴,讓我們堅持下來,慢慢走過了那段極不容易的日子。在這段時間裡我也開始問自己一些問題,我為何在這裡?我人生的方向在哪裡?什麼才是神呼召我要去做的?

這些問題當然不是問一次就能得到答案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神藉著很多事情也讓我慢慢找到了答案,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就是上面關於耶穌呼召彼得和幾個門徒的故事,那段時間讀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有很不一樣的體會。

我想當耶穌幫彼得打了滿滿兩船魚之後,按照正常的邏輯,接下來彼得應該賣掉這些魚,然後想想如何使用這些錢,可能是存起來,或是增添些打魚的裝備,去打到更多的魚。但經文之後卻居然就再沒有提到這兩船魚了。

耶穌幫助彼得打到了這麼多的魚,但彼得最後最關心的竟不是這些魚,甚至最後他把自己的船和其他東西都捨棄了,而選擇跟隨耶穌。「 他們把兩隻船攏了岸,就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路五11)彼得當然沒有做錯的選擇,因為他認識了耶穌,知道了耶穌就是彌賽亞,是他期盼已久的救主。

彼得的選擇深深感動了我,我不覺把自己也帶入到這個故事當中,我發現在我人生的這個階段,耶穌似乎也給了我兩船魚,我覺得自己有了一些資源,而我很想做的事就是創業,希望通過獲得成功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耶穌呼召彼得的故事給了我不同的看見,讓我看見了一個不一樣的選擇,一個更加美好、更加讓我渴望的選擇,就是跟隨耶穌。神就這樣藉著這些感動和看見,讓我越來越清楚自己想要去讀神學,全時間事奉的想法。

 

 

 

 

 

HKMBC